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

【来源:工人日报 | 发布日期:2022-06-21 】     【选择字号: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共同富裕涉及众多重要社会关系,其中,劳动关系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这不仅是因为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分配问题是整体社会收入分配制度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分配结果的公平性,同时也因为劳动关系覆盖的数以亿计的劳动者,既是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中坚力量,也是共享共同富裕成果的基础主体。从劳动关系的角度,我们更能深刻理解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

劳动关系调整的是劳动和资本的关系。当劳动者带着自身劳动力进入企业时,企业一般只关心劳动者的生产性,通过各类管理手段和制度,动员劳动者生产出更多劳动力,并尽可能降低劳动力成本。因此,企业的原始积累阶段就蕴含了两者之间结构性的收入差距。为了减缓收入分配差距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风险,国家制度力量会介入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关系。一方面,通过劳动立法保障劳动者基本权益,企业需要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就劳动时间、劳动报酬、劳动条件、社会保险等形成国家保护标准,督促企业执行劳动法律法规,履行社会责任;另一方面,鼓励工会组织在工作场所发挥重要作用,以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等方式与企业交涉劳动者工资增长事宜,提高初次分配中的劳动报酬占比,减少资本与劳动以及劳动内部的收入差距。由于国家制度力量的介入,企业与劳动者之间从“形同陌路”向“共生共荣”转变,两者开始形成稳定可持续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就是劳动关系。

劳动关系实际上是约束资本的机制,也是团结劳动者和企业的机制。从宏观上看,由于资本可以流动,而劳动者只能限制于特定区域内,如果没有劳动关系的牵制,资本通过流动能够不断寻找劳动力成本洼地,原投资区域的劳动者会面临失业以及工资下降的风险,这也是西方国家普遍面临收入分配问题的主要症结。有了劳动关系以及背后的制度约束,企业就必须重视劳动者,与之形成长期伙伴关系,并形成广泛的劳动者参与管理机制。工人和机器都是企业的固定成本,从长远看,工人甚至是更为重要的固定成本,企业从工人长期的技能、知识和经验中获取竞争力,工人也从长期稳定的就业中获取收入保障。在这个过程中,劳动关系成为不断改善收入分配的基础性机制。

首先,劳动关系可以有效促进收入公平。集体协商是劳动关系运行体系中的基础性制度。一方面,集体协商作为工资集体议价机制,致力于减少个体特征的工资差距和歧视,形成具有均等性和一致性的工资结构和水平。随着集体协商范围在行业或地区层面的扩大以及级别的提高,行业内和区域内的工资率一致性程度越高,将有效减少工资差距。另一方面,集体协商也是企业发展成果的分享机制,企业生产率水平的提高,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包含了劳动者的贡献。集体协商力图推动劳动报酬与企业劳动生产率水平同步提高,从而起到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的基础性作用,并最终改善劳动者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格局。从各国实践看,集体协商作用与收入不平等呈现反向运动关系,工会密度和集体谈判覆盖率越高的国家,基尼系数就越小,反之亦然。以美国和瑞典为例,美国的工会密度和集体谈判覆盖率在10%左右,其基尼系数处在不断接近0.5的高位,且在逐年攀升。瑞典的工会密度和集体谈判覆盖率在80%左右,其基尼系数则在0.2至0.25波动,是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小的国家之一。

其次,劳动关系可以减缓技术进步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技术进步带来的自动化、数字化和工艺流程优化是企业发展的恒定主题。技术升级一般有两种模式,并相应产生不同的社会结果。第一种模式是对劳动者技能进行替代的自动化模式。在这种以美国为代表的模式中,机器不断寻求对人的替代,减少对工人技能的依赖,致力于生产成本的持续降低,大量从事重复性和常规性劳动的工人会被机器替代。一些过去具有稳定工作岗位且处在中等收入水平的劳动者被去劳动关系化,需要重新寻找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其就业稳定性和工资水平可能会不如从前,进而进一步加大社会收入分配差距,产生“就业极化”问题。第二种模式是保持企业生产升级与工人技能提升同步的升级模式。在这种以德国为代表的模式中,强调“人机协同”的升级方式,机器升级以及流程改造是以工人技能为基础,并建立本企业特有的工人技能升级方式。企业在引入设备的同时会对工人进行大量培训投资,劳动者被鼓励提高技能并掌握多项技能,不断对劳动过程和机器运行加以改善。工会也积极参与决策企业的升级改造方案,明确工人在新的生产方式中的角色,同时配合企业对工人被转移的工作岗位做好善后安排。在这种模式下,自动化以柔性的方式实现与劳动者技能的协同发展,工人也由此获得自动化升级的红利。德国和日本制造业强盛的根基是拥有一大批高技能产业工人,这无一例外都依赖长期稳定的劳动关系。

最后,劳动关系可以生发共同体意识。共同体意识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全社会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基础上的共同体。正是因为有了劳动关系,企业和劳动者才能够形成共同体,劳动者之间也形成共同体,并形成相互尊重、协同共赢、互为扶持的共同体意识,在迈向共同富裕过程中实现精神富足。如果没有劳动关系,劳动者便会陷入个体社会,处于分散和流动的工作状态,职业伦理、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同事间的相互合作和友谊无法累积,自身也会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在日益兴盛的零工经济中,劳动者似乎获得了空前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但与之相伴的是收入不稳定、工作不安全、具有短暂性、职业道路不清晰、物理分离带来的孤独感等挑战。共同富裕是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的统一,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者群体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共同建设、共同创造、共同奋斗,劳动关系在其中提供了重要的团结手段。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和谐劳动关系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济、政治和社会意义十分重大而深远。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的建设目标就是要实现劳动用工更加规范,职工工资合理增长,劳动条件不断改善,职工安全健康得到切实保障,社会保险全面覆盖,人文关怀日益加强,有效预防和化解劳动关系矛盾,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而这些将为推动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坚实基础。

(作者闻效仪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学院院长、教授)

理论前沿

阅读排行